第112章(1 / 2)
&esp;&esp;所以说,郑太后十分厌恶王丞相。
&esp;&esp;也不知王丞相给天子灌了什么迷汤。太康帝虽然孝顺亲娘,却更信重王丞相。
&esp;&esp;郑太后按捺下心头怒火,对太康帝说道:“南阳郡主写了信给哀家。哀家看后,十分震怒,一时按捺不住,就来了昭和殿。”
&esp;&esp;南阳郡主?
&esp;&esp;太康帝有些意外,王丞相等人也各自惊诧。
&esp;&esp;先帝驾崩,新帝继位后,对威望极隆的南阳王十分忌惮。不过,南阳王病逝一年,尸骨早凉了。现在的南阳郡主,不过是个十岁的小姑娘。在众臣眼中,没有半点威胁。
&esp;&esp;郑太后怎么忽然提起南阳郡主了?
&esp;&esp;郑太后目光一扫,落在王丞相脸上:“王丞相就没收到门下忠犬左真的来信吗?”
&esp;&esp;王丞相眉头都未动一下:“太后娘娘此言差矣。左将军是朝廷武将,若说他是忠犬,他也是天子门下忠犬。”
&esp;&esp;太康帝目光一闪,问郑太后:“左真怎么了?”
&esp;&esp;当年派左真执掌南阳军,确实是王丞相的意思。不过,王丞相是为了他这个天子“分忧解难”。郑太后借着此事发作,太康帝颜面也不太好看。
&esp;&esp;郑太后一时没察觉到天子微妙的不快,将左真在军中犯下的错一一道来:“……他领着朝廷俸禄,却不用心当差,将南阳军搞得乌烟瘴气一团混乱。”
&esp;&esp;“更可恨者,南阳郡主前去诘问,他竟敢和郡主动手。还宣称有王丞相撑腰,不惧什么大梁郡主。”
&esp;&esp;“哀家再不出面,只怕堂堂姜氏郡主,倒要被一个品性卑劣的武将欺辱了去。”
&esp;&esp;“这件事,哀家绝不能袖手不管。”
&esp;&esp;太康帝:“……”
&esp;&esp;王丞相:“……”
&esp;&esp;众臣纷纷去看王丞相的脸色。
&esp;&esp;左真犯的都是军中武将惯有的毛病,降职去官也就到头了,不是什么杀头的罪过。最要命的,恰恰是最后这两句。
&esp;&esp;他一个武将,是谁给他的勇气,敢和郡主动手?
&esp;&esp;王丞相的“门下忠犬”,就敢轻蔑大梁郡主?
&esp;&esp;姜韶华再年少,也是姜氏皇族血脉,是朝廷册封的南阳郡主。做臣子的,目无君主,欺君犯上。这是何等嚣张?
&esp;&esp;王丞相不愧做了二十多年丞相,听到这等诛心之言,只动了动眉头:“凡事不能只听一面之词。等左真的奏折呈至朝堂,再议此事不迟。”
&esp;&esp;话音刚落,便有内侍禀报:“启禀皇上,南阳王府有奏折呈上。”
&esp;&esp;第98章 撑腰(二)
&esp;&esp;南阳郡主的奏折倒是先一步递来了。
&esp;&esp;左真该不是个傻瓜吧!连告状也不知道赶个热乎的。
&esp;&esp;众臣各自在心中腹诽或嘲笑或冷眼旁观。
&esp;&esp;王丞相心中恼怒,面上从容不迫:“既然南阳王府先一步送了奏折来,还请皇上先令人宣读这份奏折。”
&esp;&esp;太康帝略一点头:“准丞相所奏!”
&esp;&esp;在众臣的注目下,内侍捧了奏折进殿,中书舍人接了奏折,高声宣读出左真的十大罪责。
&esp;&esp;句句犀利,字字诛心。文笔如刀,莫过于此。
&esp;&esp;听到后来,不但郑太后满面怒容,就是太康帝也沉了脸。
&esp;&esp;私底下打压南阳郡是一回事,明面上岂能容人这般轻蔑唐突姜氏郡主!这是将皇室的颜面都踩到了地上。
&esp;&esp;王丞相心中大怒。
&esp;&esp;左真这个蠢货,有些事暗中做了无妨,大家都心知肚明。“自己是王丞相门下忠犬,有王丞相撑腰不惧郡主不惧天子”这等话,也是能随便说的吗?
&esp;&esp;现在被陈卓那只老狐狸抓住话柄,写了这么一封奏折来。当着天子和众臣的面,还有一味偏袒南阳郡主借机寻衅的郑太后,他这个丞相要如何袒护门下走狗?
&esp;&esp;没错,在王丞相看来,这件事从头至尾都是出自陈卓陈长史手笔。他根本就没以为,一个十岁的少女能做出这等大事。
&esp;&esp;便是太康帝和郑太后,心里也是这么想的。
↑返回顶部↑